分享缩略图

什么什么钱女士谐音梗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新闻中心>

中国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详解“天宫”——天宫空间站:中国“太空家园”(科技什么什么钱女士谐音梗园”(科技名家笔谈)

2024-04-24 10:48:3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作者杨宏肖像画。张武昌绘

作者杨宏近影。新华社发

中国空间站在轨运行示意图。新华社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造空间站、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是实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重要目标,是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的重要引领性工程。”2010年9月,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正式立项实施。经过全体参研参试人员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空间站完成了在轨组装建造。

神舟十八号即将发射升空,这是中国空间站在运营阶段一次重要的飞行,将实现飞船电池等方面的升级和创新发展,成为中国载人航天发展进程中新里程碑,再次证明中国在载人航天技术方面取得的重大进步和自主发展能力。

天宫空间站的建成,标志着中国独立掌握了近地轨道大型航天器在轨组装建造技术,具备了开展空间长期有人参与科学技术实(试)验的能力,为不断推动我国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的创新发展,为建设航天强国、提升我国在国际载人航天领域的影响力提供了重要支撑。

中国空间站完全独立自主设计,三舱均有独立的电源、控制、推进和测控系统,通过交会对接和在轨平面转位完成组装建造,与载人飞船、货运飞船等共同构成百吨级载人空间站。

中国空间站利用舱内外实(试)验支持设施,持续滚动地开展各类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充分发挥有人参与、实(试)验设施和能力可升级、实(试)验项目可迭代的优势,不断推动我国空间科技的创新与发展,助力空间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与转化,为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作出贡献。

安全宜居运行稳定

中国空间站取名“天宫”,寄托了中华民族对广袤太空的无限遐想,同时也表明中国空间站将是一个长期、安全、稳定运行且宜居的“太空家园”。

天宫空间站由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三个基本舱段组成。天和居中,问天和梦天分别位于两侧。空间站设置有前向、径向和后向3个对接口,前向对接载人飞船等来访航天器,径向主要对接载人飞船,后向主要对接货运飞船。

中国空间站完全独立自主设计,三舱均有独立的电源、控制、推进和测控系统,通过交会对接和在轨平面转位完成组装建造,与载人飞船、货运飞船等共同构成百吨级载人空间站,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融合使用各航天器功能与资源。其中,天和核心舱负责空间站的统一管理和控制;问天实验舱开展空间科学实(试)验,同时具有能源管理、信息管理、控制系统和载人环境等关键功能备份;梦天实验舱主要开展空间科学实(试)验;载人飞船负责航天员天地往返任务;货运飞船负责空间站及航天员物资补给、推进剂补加以及废弃物销毁。

攻关突破彰显特色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按照“三步走”战略,在充分继承前期载人工程技术的基础上,遵循“独立自主、创新引领、体系保障、规模适度、留有发展空间”的设计原则,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协同攻关,突破了一大批关键技术,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空间站方案。

独立自主的系统一体化设计。空间站研制从系统任务功能和指标体系入手,整体统一设计,系统分解,使得三舱功能既有侧重又协调统一,实现了组合体各舱功能和资源的高效融合,提高了整体可靠性和运行能力。在产品实现层面,系统制定统一的技术体制,使产品通用化率高于80%,各舱产品可互换、系统可重构。

同时,空间站兼容神舟载人飞船、天舟货运飞船的技术体系,使飞船与空间站对接后构成有机整体,由天和核心舱统一管理和控制。

空间站采用了“航天器自主交会对接+舱段平面转位”的中国式建造方案,以交会对接方式实现舱段在轨对接,自主设计了高效、可靠的舱段平面转位方案,创新了大型航天器在轨组装建造技术。

高效统一的空间能源技术。首次采用了大面积柔性太阳翼作为整站发电装置,两个实验舱太阳翼单翼展开长度27米、面积超过110平方米,设置在组合体远端的舱体尾部,采用双自由度对日定向,可确保在“T”字构型组合体各种飞行姿态下,太阳翼均有良好的太阳照射条件,充分发挥其发电效能。

空间站三舱能量由核心舱统一管理,通过并网系统实现跨舱动态调配,并可为不同电压体制的来访航天器提供供电支持。

天地一体化空间高速信息技术。空间站采用天地一体化信息与测控高速传输技术,以我国中继卫星系统天基测控方式为主,各舱段测控通信系统融合使用,提高天地间测控、通信和网络互联能力与效率。

空间站采用当代信息技术构建信息系统,各舱设备、软件、通信协议采用通用化设计,实现了空间站各舱段及与来访航天器间的数据、话音、图像等多种信息的管理与共享。信息系统由天和核心舱实现统一控制,问天实验舱作为备份。

智能灵活的空间机械臂技术。天和核心舱配置1个7自由度的大机械臂,作业半径近10米;问天实验舱配置1个7自由度的小机械臂,作业半径5米。大、小机械臂既可独立工作,也可协同工作,还可以级联形成组合臂工作,自主完成载荷照料、辅助航天员转移和作业等多项任务。

在三舱布置有多个机械臂目标适配器作为“脚印”,可供大、小机械臂在舱外“爬行”,大幅扩展了机械臂的活动范围,提高了灵活性。

安全舒适的长期驻留支持技术。空间站的设计建造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一方面确保航天员在轨驻留安全舒适,另一方面注重支持航天员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发挥,充分体现人在空间站建造和运行中的独特作用。

在空间站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方面采用物化再生生保技术,实现资源再生利用,大幅减少水资源和氧气的上行补给量。通过再生处理,94%以上的航天员生活污水和空气冷凝水可再次供航天员日常使用和电解制氧。后续还将采用二氧化碳与氢气还原技术,以及生活垃圾处理与再利用技术,进一步提高物资再生循环利用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上行补给量,降低运营成本。

空间站为航天员配置饮水就餐、个人卫生、医学检查与监测、在轨锻炼等设施,提供无线WiFi通信功能。引入地面智能家居和物联网技术,航天员可通过智能终端实现天地双向视频、智能家居管理、报警管理、医学监测以及物资管理,提高航天员生活质量、工作效率以及对整站状态的智能化管理能力。

高效能的空间应用保障能力。空间站支持开展多学科领域的空间科学实(试)验,以标准化资源为主、专用化资源为辅,为应用载荷提供机、电、热和信息接口,支持应用载荷在轨轮换更替开展实(试)验。

密封舱内为载荷提供25个实验机柜空间,可在轨更换、滚动使用。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舱外共提供67个通用载荷适配器,分布在舱外不同部位,为开展舱外载荷实(试)验创造了有利条件。梦天实验舱配置了货物气闸舱,可与机械臂协同完成舱外载荷自动进出舱,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空间站为载荷提供不小于12千瓦的供电功率,不小于每秒1100兆字节的数据下行能力以及每秒万兆字节的舱间数据传输速度,可支持舱间载荷数据协同处理。

“太空母港”开放共享

中国空间站完成三舱组装建造后,将成为有人参与的科学探索与技术创新的国家太空实验室。中国空间站的应用前景主要在以下方面。

中国空间站将利用舱内外实(试)验支持设施,持续滚动地开展各类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研究方向包括航天医学、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空间天文与天体物理学、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与燃烧科学、空间地球科学及应用、空间环境与空间物理、航天新技术等,在轨可充分发挥有人参与、实(试)验设施和能力可升级、实(试)验项目可迭代的优势,不断推动我国空间科技的创新与发展,助力空间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与转化,为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作出贡献。

当前中国空间站已在轨开展了航天医学、物理、生物、材料、天文等方面实(试)验,在国际上首次完成了水稻“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空间培养实验,完成了我国首次斯特林热电转换技术在轨试验,热电转换效率等综合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空间站创造了长期共轨飞行、短期停靠服务的“太空母港”运行模式,可作为近地轨道在轨服务平台,开展在轨服务。后续将发射巡天空间望远镜与空间站共轨飞行。巡天空间望远镜是我国首个大口径、大视场空间天文望远镜,长期与空间站共轨飞行,短期对接停靠,进行推进剂补加,由航天员进行设施维护等。未来将有更多共轨航天器与空间站伴飞并作短期停靠。

空间站具备良好的舱段扩展和应用支持扩展能力,在现有三舱构型基础上,前向对接口预留了扩展接口,具备扩展为四舱、最大为六舱组合体的能力,可支持180吨级组合体在轨飞行。

采用了维修性设计,设备可在轨更换维护,在线升级软件,持续提升空间站技术水平和对科学技术实(试)验的支持能力。

本着“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中国空间站致力于成为对外开放的科技合作交流平台,为各国提供科学技术实(试)验机会,为各国航天员和载荷专家提供在轨飞行机会。

目前,已确定了一批来自国际上的项目陆续进入空间站开展实(试)验。这些项目涉及空间天文学、微重力流体物理与燃烧科学、地球科学、应用新技术、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等。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始终遵循“三步走”战略,走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跨越式发展道路。未来中国空间站将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长期在轨运行,我们将管好、用好、发展好空间站,持续开展科学技术研究和在轨服务,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和应用成果产出,着力服务国家战略、国计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使载人航天发挥更大的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同时,我们要把中国空间站打造成面向国际社会的科技合作交流平台,以开放共享的姿态,为人类和平探索和利用太空贡献中国力量。

(杨宏 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与本版合作推出

【责任编辑:刘维佳】
返回顶部

© 2023-2025 [碟调网] Sitemap 本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若有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形容闷骚搞笑句子短句
分享缩略图

形容闷骚搞笑句子短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新闻中心>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新时代形容闷骚搞笑句子短句的意见

2024-04-24 10:48:35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新华社北京4月22日电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

(2024年4月12日)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新时代党引导动员人民群众贡献智慧力量、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奋斗目标的生动实践。为推动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现就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价值引领,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实践育人,坚持务实创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健全适应新时代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体系,推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凝聚广大人民群众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

主要目标是:到2035年,基本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协同高效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志愿队伍素质过硬、管理规范,服务领域不断扩展,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更加突显;阵地网络覆盖广泛、布局合理,制度保障更加有力;志愿服务国际合作交流深入发展;志愿服务社会参与率、活跃度大幅提高,全社会责任意识、奉献意识普遍增强,志愿服务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标志。

二、健全全面参与的志愿服务动员体系

1.发挥组织动员优势。强化思想政治动员,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和党员带头作用,把志愿服务作为牢记初心使命、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载体,落实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为群众服务的要求,组织开展党员志愿服务,倡导领导干部带头参与志愿服务。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群团组织、国有企业、学校要完善制度安排,支持和组织所属党员、干部和团员、青年参与志愿服务,指导推动本领域本系统本单位志愿服务工作。

2.拓宽社会动员渠道。鼓励混合所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以及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履行社会责任。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优势作用,引导推动本行业本领域资源力量开展志愿服务。常态化动员群众就近就便参与城乡社区志愿服务,鼓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搭建志愿者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合作平台,促进志愿服务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用好网络动员方式,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创新社会动员方式,让志愿服务人人可为、处处可为。

3.提升应急动员能力。坚持平急结合,将志愿服务纳入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统筹部署实施。制定应急志愿服务预案,健全指挥调度机制,有效调配力量、组织救援、保障物资,做到依法有序参与、科学安全高效。扶持发展各类应急志愿服务队伍,持续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完善登记管理、应急值守、培训演练、安全保障、集结出动等制度,建立与国家和地方综合性、专业性队伍共训共练机制,强化应急协同效能。

三、健全精准高效的志愿服务供给体系

1.丰富供给内容。把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广泛开展理论政策宣传宣讲志愿服务,让党的创新理论走进千家万户。配合国家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兴边富民、美丽中国建设、健康中国建设等领域志愿服务。聚焦百姓民生,积极组织济困解难、扶弱助残、扶老爱幼、救灾援助、卫生健康、支教助学、文化惠民等志愿服务。持续开展邻里守望、信访矛盾化解、普法宣传、流浪救助、心理疏导、平安建设等志愿服务,助力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着眼培育文明风尚,深入开展科普、文化、文艺、精神文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育健身、自然教育等志愿服务。以重要活动和大型赛会为依托,打造志愿服务品牌,营造良好秩序和人文环境,展示中国形象、弘扬中国精神。

2.推进供需对接。坚持需求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准确把握群众急难愁盼,把满足需求与引领需求结合起来,优化服务方式,形成长效机制,实现志愿服务常态化、便利化、精准化。开展集中服务,抓住重要节庆节日等契机,组织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普惠志愿服务。深化日常服务,依托群众身边站点,发挥窗口单位作用,开展长流水、不断线的志愿服务。做好结对服务,以“一老一小”、残疾人、农村留守儿童等群体为重点,采取个性化定制方式提供服务。推广菜单式服务,实现供需双向互动、精准匹配。

3.提升服务质效。推进志愿服务项目化运行,打造主题鲜明、独具特色、群众欢迎的项目。建立项目库,持续推出服务清单。加强全流程质效管理,做好效果评估,改进服务内容、实施方法。深化志愿服务关爱行动,持续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春雨工程、文艺进万家、智惠行动、运动促健康、巾帼志愿阳光行动、志愿助残阳光行动、救在身边、银龄行动等,培育志愿服务品牌。

四、健全充满活力的志愿服务队伍组织体系

1.壮大队伍力量。大力发展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社区志愿者、职工志愿者、退役军人志愿者、学生志愿者、老年志愿者等队伍,鼓励他们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进步。推进各行各业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引导文化文艺志愿者、科技志愿者、平安志愿者、应急志愿者、助残志愿者、卫生健康志愿者、法律志愿者、体育志愿者、生态环境志愿者等,利用专业特长为社会作贡献。发挥先进模范、乡土(返乡)人才、“五老”人员、新经济新业态从业人员、群众性活动骨干等的作用,支持组建群众身边的志愿服务队。汇聚社会各方面力量,建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

2.加强组织建设。坚持引导发展和规范管理并重,指导志愿服务组织完善内部治理,依法依规依章程开展活动,提升社会公信力。完善志愿者招募、注册制度,制定行为准则、服务规范,明确权利义务。健全志愿服务组织孵化机制,指导支持其初始运作、发展成熟。完善志愿服务组织登记管理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志愿服务组织依法登记。鼓励志同道合的志愿者组建团队,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社会工作服务站等载体,有组织地开展服务。健全监督管理制度,完善动态管理和退出机制。加强各级各类志愿服务行业组织建设,履行好引领、联合、服务、促进职责。

3.提高能力素质。组织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加强学习,提升政治素养,增进群众感情,掌握相关知识技能,提高服务水平。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造就一大批志愿者骨干、志愿服务管理人才。吸纳更多专业人才,发展专业性组织,提高志愿服务专业化程度。对需要专门知识、技能的志愿服务坚持先培训再上岗。实施分层分类培训,推进课程、教材、师资建设。组织志愿服务交流研讨、项目展示,推广经验、分享体验,促进共同提高。

五、健全覆盖广泛的志愿服务阵地体系

1.完善站点布局。在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中配置志愿服务站点,推动在新建住宅物业公共服务用房规划时设置志愿服务空间。在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窗口单位及其他公共场所因地制宜设立志愿服务站点,推进国家公园、国家文化公园及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等志愿服务全覆盖。鼓励企事业单位等根据实际开放公共资源,为志愿服务提供场所和条件。引导社会力量建设志愿服务特色站点、流动站点,进一步拓展覆盖面。加强基层党组织统筹协调引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作用,整合辖区内各类志愿服务阵地,促进协同运行。

2.提升服务功能。加强志愿服务站点标准化建设,做到有场所、有队伍、有项目、有设施、有制度、有标识,具备需求收集、项目发布、招募培训、活动组织、服务记录、宣传展示等功能,提供常态化服务。注重内涵式发展,丰富站点的精神内核、文化价值。鼓励结合实际探索创新,打造具有地域特色、行业特点的志愿服务站点。

3.推进数字化建设。强化志愿服务与数字技术融合,实现志愿者注册、需求发掘、服务对接、调度实施、评价反馈、宣传推广等全流程数字赋能。规范有序推进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完善数据归集、辅助决策、指挥管理等功能,统一技术标准、打通数据接口、实现互联互通。加强志愿者个人信息保护和网络安全防护。引导和规范网上志愿服务活动,利用互联网创新服务方式。

六、健全特色鲜明的志愿文化体系

1.厚植志愿文化基础。加强志愿文化宣传阐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精髓,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崇高追求,把雷锋精神和志愿精神体现到志愿服务工作各方面,彰显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时代价值和道德力量。深化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构建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理论体系、话语体系,推进志愿服务学科建设。

2.营造志愿文化氛围。创作志愿服务题材的文艺作品、文创产品、公益广告,通过建设主题公园、广场、雕塑等,扩大志愿文化传播。宣传志愿服务先进典型,讲好志愿服务故事,激励更多人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研究推动设立中国志愿者日。建立健全志愿者宣誓制度,推广志愿者誓词,规范使用志愿服务标识。

3.增强志愿文化自觉。着眼培养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推动志愿文化融入日常学习工作生活,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共识。把志愿服务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社会实践,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增强青少年志愿服务意识。推动志愿服务融入社会规范,体现到市民公约、居民公约、村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之中。

七、健全坚实有力的志愿服务支持保障体系

1.完善发展政策。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制定完善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政策。统筹利用包括财政投入在内的现有资金渠道,依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志愿服务运营管理。有条件的地方可依法设立志愿服务发展基金。拓宽社会募捐渠道,鼓励企业、个人等进行公益性捐赠,按规定享受现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方面为志愿服务组织发展运行、项目开发、业务交流、承接公共服务等提供支持。

2.注重权益保障。坚持谁使用、谁招募、谁保障,为志愿者提供物资设备、安全保障及相应保险。完善志愿者保险产品和服务,加强志愿者保险的基础险种保障。真实、准确做好志愿服务信息记录、证明出具。尊重志愿者的劳动及其自主性,维护志愿者合法权益和对志愿服务组织及其活动的监督权利。

3.强化激励褒奖。完善以精神激励为主的褒奖机制,健全星级认定制度,增强志愿者的成就感和荣誉感。鼓励采取服务积分、时间储蓄等方式,完善礼遇回馈和信用激励机制。把志愿服务作为相关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公务员考录、企事业单位招聘时,注重了解志愿服务情况。

4.提供法治支撑。积极推进志愿服务国家立法,推动有关部门制定实施细则。鼓励地方根据发展实际,加强和完善有关志愿服务地方立法。加强志愿服务标准和规范的研究制定。做好相关法律法规贯彻落实和宣传普及。依法查处损害志愿精神的违法行为,坚决打击以志愿服务为名从事非法活动,保证志愿服务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八、构建志愿服务国际合作交流新格局

1.积极稳妥推进。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等为重点开展国际志愿服务,实施国际志愿服务项目,讲好中国故事。鼓励国内志愿服务组织与相关组织、机构合作打造志愿服务项目,开展适宜的志愿服务活动。

2.扩大国际影响。加强与国际性志愿者组织合作,积极参与双边多边志愿服务活动。鼓励中国志愿服务组织与联合国相关组织加强合作。健全国际志愿服务协调机制和管理制度,完善程序、明确规范、防控风险,引导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正确开展国际志愿服务活动。

九、加强组织领导

1.提高政治站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结合实际抓好本意见贯彻落实,将志愿服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谋划部署,健全长效机制,为志愿服务搭建更多平台、给予更多支持。健全评估体系,把志愿服务作为衡量地区社会文明程度、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内容。

2.强化党建引领。在志愿服务组织依规设立党的组织。注重从优秀青年志愿者中培养和发展党员。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凝聚在党的旗帜下。

3.统筹协同推进。健全志愿服务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发挥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作用,形成党委社会工作部门牵头负责,各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履职尽责、联动高效的工作格局。加强统筹协调,整合各方面力量和资源,推动重点任务落实。

【责任编辑:刘维佳】
返回顶部

© 2023-2025 [碟调网] Sitemap 本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若有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