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缩略图

朝外大街有什么好玩的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新闻中心>

朝外大街有什么好玩的报道之十

2024-04-19 21:50:49

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原创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阿拉山口,春风激荡。

汽笛声中,一列列中欧班列往来不绝。一季度,阿拉山口口岸通行中欧(中亚)班列1809列,同比增长13.7%,再次刷新纪录。

中欧班列通行数量越来越多,与新疆积极打造联通欧亚的跨境网密不可分。

近年来,新疆牢牢把握在国家全局中的战略定位,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积极打造亚欧黄金通道和向西开放的桥头堡,一系列公路、铁路、航空和口岸等互联互通项目建成,联通欧亚的跨境网加快形成,在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中日益发挥更大的作用。

筑牢联通欧亚桥梁

4月2日,数名旅客在完成边境检查后乘坐国际客运大巴从阿拉山口公路口岸出境,前往哈萨克斯坦多斯蒂克镇,开启跨境旅游和商贸交流。

2024年是中国“哈萨克斯坦旅游年”,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免签政策让双边商贸旅游热潮涌动。今年一季度,阿拉山口公路口岸进出境旅客人数同比增长三成多。

新疆与中亚、欧洲的交流由来已久。千百年来,驼铃声声伴随着往来商队经新疆,将中国与亚欧各国经济、文化紧密相连。

不过更大范围、更深度的交流,还是从铁路运输开始。

1992年9月12日,阿拉山口站向西延伸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多斯特克站接轨,标志着新亚欧大陆桥(又称“第二亚欧大陆桥”)正式诞生,一条东起连云港,经新疆穿越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铁路大动脉开始运行。这条跨境铁路建成后,亚洲和欧洲的广大内陆地区出现了一条铁路新通道。

依托跨境铁路,2011年3月19日,首列“渝新欧”国际货运班列从重庆开行,经阿拉山口口岸出境后抵达德国杜伊斯堡,开启了中欧班列创新发展的序章。此后中欧班列飞驰往来,成为中国至欧洲间重要的贸易载体。

2012年12月,霍尔果斯—阿腾科里铁路通车运营,进一步提升了中国与中亚、欧洲国家之间物流合作效率。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亚欧国家间的合作更为紧密。新疆抓住历史机遇,加大建设力度,目前,已开通双边国际道路运输线路118条;新疆至欧洲高速公路全线贯通;15个陆路口岸全部实现公路“黑色化”;已开通的13个口岸中,12个实现通二级及以上公路,7个实现通高速(一级)公路;兰新铁路精河至阿拉山口段增建二线建成;全疆运输机场数量达25个,新疆地区国际和地区客运航线累计达22条,涵盖了13个国家的16个城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

抢抓机遇构建跨境网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中亚峰会上发表主旨讲话强调,中方将全面提升跨境运输过货量,支持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建设,提升中吉乌、中塔乌公路通行能力,推进中吉乌铁路项目对接磋商。

自治区党委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五大战略定位”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的重要着眼点、发力点,抢抓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

今年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编制“十张网”实施方案,其中之一就是积极打造联通欧亚的跨境网。

“共建‘一带一路’,设施联通是合作发展的基础,所以建设联通欧亚的跨境网很有必要。”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马伟说。

围绕建设联通欧亚的跨境网,今年新疆将做好跨境铁路项目前期工作,加快G315线托帕至吐尔尕特口岸等公路通道建设,实现伊宁航空口岸正式开放,开辟和加密新疆通往共建国家主要城市的国际航线。

跨境网建设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今年要大力推进公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党委委员、副厅长孙进说。今年将建成G216线红山嘴至阿勒泰、S319线布尔津至吉木乃口岸公路,实现别迭里口岸公路简平通车,并深化国际道路运输交流合作,提升国际道路运输通关便利化水平等。

此外,新疆今年要完成乌鲁木齐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做好精伊霍铁路增建二线工程前期工作,并积极推动别迭里口岸公路及界河桥、伊尔克什坦口岸界河桥等项目前期工作。

内外联动建强交通网

当前,亚欧之间的交通联系日益深入,但仍然存在诸多挑战,受限于地形地貌,陆路运输基础设施不完善,各国运输标准、规则不统一造成陆路运输通而不畅;海路运输虽然成熟,但受天气以及安全因素影响较大;航空运输成本高且运力有限。

在“地球村”发展背景下,国家间深度合作成为必然,打造一条集铁路、公路、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综合交通跨境网,对促进亚欧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新疆一直在行动。

天气转暖,G315线托帕至吐尔尕特口岸公路建设项目现场,挖掘机轰鸣,罐车来回穿梭,建设者们铆足干劲,抢抓工期大干快上。

托吐公路建设项目全线采用一级公路标准建设,预计2025年底建成通车,项目建成后可有效提高吐尔尕特口岸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改善沿线各族群众的通行条件。

孙进说,除了托吐公路建设项目,今年在建的G680线塔克什肯至恰库尔图等口岸公路均在加紧建设中。

新疆也在积极推进中吉乌、中巴、中哈跨境铁路项目前期工作,致力于在霍尔果斯、阿拉山口两个铁路口岸基础上,增加对外开放的铁路运输通道。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3月初,中国新疆和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在喀什举行三方会谈,中吉乌铁路建设项目加快推进。

近日,全长272公里的中国塔城巴克图—哈萨克斯坦阿亚古兹铁路哈萨克斯坦境内工程开建。按计划,这条双轨铁路将于2027年投入运营,新的铁路线将使哈萨克斯坦的出口量以及从俄罗斯到中国的货物中转量大幅增加。

“建设综合交通跨境网需要沿线国家的共同努力和协作,各国间可以通过签署合作协议、建立多边机制等方式,促进在交通领域的深度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普惠的区域交通一体化格局。”马伟说。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有关人士认为,中国新疆和相关国家可以充分利用金融机构支持,为项目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同时还可以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方式,如发行债券、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等,形成多渠道、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推动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跨境网成为欧亚间互联互通的稳定“桥梁”。

【责任编辑:李平书】
返回顶部

© 2023-2025 [碟调网] Sitemap 本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若有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童年有什么好玩的记忆方法
分享缩略图

童年有什么好玩的记忆方法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首页> 新闻中心>

热点问答丨沙童年有什么好玩的记忆方法热点问答丨沙漠缘何变“汪洋” 专家这样解释中东强降雨

2024-04-19 21:50:49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新华社开罗4月18日电 热点问答丨沙漠缘何变“汪洋” 专家这样解释中东强降雨

新华社记者

飞机“蹚水”滑行,汽车被洪水淹没……阿联酋国家气象中心17日确认,该国过去24小时内遭遇1949年有记录以来最强降雨。14日至17日,阿曼多地连降暴雨引发山洪,造成至少19人死亡。巴林和卡塔尔也受到此次强对流天气影响。

阿联酋和阿曼都属热带沙漠气候,历史数据显示,两国年均降水量均不足100毫米,而阿联酋艾因地区这次不到24小时的降雨量就高达254.8毫米。这些中东国家为何遭遇如此极端天气?

为何出现罕见强降雨?

阿联酋气象专家阿里·艾哈迈德告诉新华社记者,该国75年来首次遭遇这样的极端天气。阿联酋和阿曼靠近印度洋,受到来自印度洋经阿拉伯海和海湾转变为飓风的强烈低气压影响。尽管风暴强度已明显减弱,但预计低压系统将继续在本周初给阿联酋带来轻度至中度降雨。

阿曼气象部门也表示,此轮暴雨是由低压系统造成。最近一段时间,阿曼受到一系列低压系统影响,暴雨连连。这种情况多出现在冬季,今年有所延迟。本轮降雨发生前,阿曼已经历多次降雨,土壤浸润,很容易产生崩塌和滑坡,再加上阿曼部分地区排水设施不足,暴雨在一些地区引发山洪,造成多人死伤。阿曼气象学家艾莎说,此轮低压系统是近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引发极端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人为引起的气候变化加剧了阿曼和阿联酋所遭遇的致命破坏性降雨。”气候学家弗里德里克·奥托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本次海湾地区的极端强降雨,是由于海湾温暖海水上空形成了多轮强烈雷暴,很可能与全球变暖有关。

多位气候学者持同样观点。埃及气象局研究员萨米·阿什拉夫告诉新华社记者,这种极端天气很可能是气候变化加剧了常规下雨天气的结果。随着空气和海水温度上升,印度洋蒸发加剧,大气中水分增加,导致更强烈暴雨。

是否受人工降雨影响?

一些媒体报道称,阿联酋强降雨可能与该国使用人工降雨技术有关。为缓解干旱,一些中东国家会使用人工降雨技术。阿联酋于1982年首次开展人工降雨试验。有媒体报道称,此次强降雨之前,阿联酋气象部门“两天内实施7次人工降雨”。但据最新报道,阿联酋国家气象中心否认曾在此次极端天气前夕进行过人工降雨作业。

埃及气象局前副局长阿里·库特卜则认为,阿联酋和阿曼经历的极端天气事件与人工降雨无关。他告诉新华社记者,人工降雨不会产生如此大量的降雨。云的类型很多,而人工降雨在进行“播云”作业时,飞机无法进入雷暴云。因为云中含有非常多的电荷,可击中飞机并导致飞机坠落。

目前,阿联酋气象部门科学家主要通过分析大气物理和化学特征,特别是气溶胶和污染物及其对云形成的影响,来寻找能有效刺激云层生长并最终增加降雨量的方法。

后续应该如何应对?

此轮极端天气对阿联酋和阿曼等国造成的经济损失尚未可知,但多位气象学者警告,应加强预警和预防措施,提前将可能发生灾害地区的民众转移到安全地区。

库特卜认为,中东国家应修建更多溢洪道,提高排水能力。埃及气象专家阿什拉夫说,埃及西奈半岛也曾经历数次暴雨灾害,在那之后,他和团队在当地监督清理污水、修建溢洪道和蓄水设施,“这一做法在西奈获得了成功”。

阿什拉夫还强调,要减少这些极端天气事件,必须采取措施应对全球变暖,全球必须努力减少碳排放,减少化石燃料使用。(参与记者:李芮、董修竹、苏小坡、汪强)

【责任编辑:卢小凡】
返回顶部

© 2023-2025 [碟调网] Sitemap 本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若有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